当前位置>首页>医药卫生>仲景中医药研究院:打造中医药产学研融合的“南阳样本”
仲景中医药研究院:打造中医药产学研融合的“南阳样本”
时间:2025-11-04 11:48:12


商都网医药卫生专栏:(李磊 陈伟)走进南阳高新区纬八路中关村信息谷创新中心15楼,一整面墙的专利证书在灯光下熠熠生辉。实验室里,研究人员正专注地盯着屏幕上滚动的数据,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中草药清香。这里就是仲景中医药产业研究院——一个正在重塑中医药产业生态的创新高地。
作为南阳市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共建的事业单位,这座研究院以其独特的产学研融合模式,构建了一个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完整创新生态,正成为中医药现代化进程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。

高起点定位:让学术种子在产业土壤中开花结果
研究院的诞生,源于南阳市政府打造“世界一流水平中医药产业基地”的远见卓识。其独特的事业单位法人机制,既保留了公益属性,又注入了市场化活力,犹如为创新安装了双引擎。
“我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研究机构,而是一个成果转化的‘加速器’。”研究院副院长陈增喜形象地比喻,“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的学术成果在这里‘育苗’,本地的产业需求则提供‘沃土’,让创新的种子长成参天大树。”
这位曾在宛城区科技局局长任上推动艾草产业发展的实干家,如今带领团队在这片新的试验田里耕耘。在他们手中,政府拨付的200万元启动资金已化作实实在在的成果:145万元投入科研基础设施,建成了“中药有效成分人工智能筛选实验室”和“精准分子中药联合检测实验室”,而“药食同源联合实验室”也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建中。
2024年5月,研究院步入常态化运营阶段,实验室也同步开始规模化生产。

顶尖团队:站在巨人肩膀上看世界
研究院的核心竞争力,来自于其强大的“最强大脑”。院长魏冬青教授——这位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长聘教授、英国皇家化学学会院士,曾在国际学术界引起轰动:他首次从理论上证明了铁电液晶的存在,首次揭示了爆炸反应的微观机理。
“魏教授团队带来的不仅是技术,更是全球视野。”研究院工作人员安丹丹指着电脑屏幕上复杂的数据模型说,“他创办的SCI期刊《交叉科学:计算生命科学》,就像一扇窗户,让我们始终站在领域最前沿。”
在这位学术领袖的感召下,56名国内外顶尖科学家汇聚南阳,组成了一支多学科交叉的“梦之队”。他们开发的分子模拟与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软件SAMM,构建的包含300万个小分子的数据库,以及1500万个配体与蛋白质复合物资源库,犹如为中医药研究装上了“导航系统”。

成果转化:从论文到产品的“最后一公里”
如果说传统科研机构擅长“从0到1”的突破,那么仲景研究院的独到之处,在于打通了“从1到100”的产业化通路。
“我们与企业的合作是‘全生命周期’的。”陈增喜向记者展示着一份份合作协议,“从新产品研发、标准制定、化验检测到成果推广,我们提供一站式服务。就像嫁女儿一样,不仅要办婚礼,还要确保她婚后幸福。”
这种“合伙人”模式成效显著:截至目前,研究院已累计申报专利9项,获授权4项,发表学术论文48篇,与河南中医药大学等高校合作制定团体标准8项。这些成果不再是锁在抽屉里的证书,而是变成了市场上实实在在的产品,已引进企业3家,为企业提供技术及标准服务40项,成果转化41项,为企业带来营收超3000万元。

花椒素:小分子里的大乾坤
在南阳所处的伏牛山地区,漫山遍野的花椒树曾经只是调味品的来源。如今,在研究院的实验室里,这些红色的果实正在经历一场价值蜕变。
魏冬青教授团队通过深入研究,发现并验证了花椒素(WGX-50)的抗衰老作用。“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,花椒素像一位精准的‘修复师’,能够有效抑制Aβ淀粉样蛋白对神经细胞的伤害。”魏教授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着微观世界的奇迹。
这一发现很快从实验室走向市场。2024年以来,研究院与50余家企业合作开发出41款花椒素产品。其中,与河南爱视力药业合作的花椒素护肤品系列已成为市场的“黑马”,总销售额达1500万元。
在京德啤酒的生产线上,花椒啤酒正冒着金黄色的气泡飘香出炉。实验室数据显示,这种创新啤酒中的半乳酸乙酯含量达到1388.21mg/L,风味独特且安全性更高。
更让人惊喜的是,在汝州的一家养鸡场里,添加了花椒素的饲料让蛋鸡产蛋率提升了2.3%。“这小小的改变,为养殖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。”技术员高兴地说。

全产业链:从一棵树到一片森林
研究院的视野不止于实验室,更着眼于整个产业生态的构建。
在花椒产业方面,研究院联合多家企业,打造了“种植-加工-研发-销售”全产业链模式。在示范基地里,花椒经过一道道工序,被分离出花椒黄酮、花椒素等珍贵成分,连以往被丢弃的花椒籽也“变废为宝”,提炼成高档花椒油与精油。
预计这条产业链完全达产后,将实现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,带动5000户种植户实现户均年增收1.2万元。这不仅是经济效益,更是一幅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。
在艾草产业方面,一个现代化的艾产业园正在崛起。由多家企业共建的这个平台,集种植、加工、销售、仓储、物流、展示、体验、培训、研发于一体,宛如一个艾草产业的“超级枢纽”。
“我们要打造的是‘三园一体’的发展模式。”陈增喜指着规划图说,“中医药数字物流产业园、总部经济产业园、文旅康养园相互支撑,让南阳艾草走向世界。”

AI赋能:给古老中医装上智慧大脑
在研究院的展示厅里,一台造型流畅的中医智能检测设备格外引人注目。患者只需坐在设备前,就能完成“望闻问切”的全流程检测。
“这台设备的准确率达95%以上,”技术负责人演示着操作流程,“它就像一位不知疲倦的老中医,能够24小时提供专业服务。”
这款与上市公司广东德生科技合作研发的设备,融合了AI大模型、数字人及中医四诊技术,破解了中医传承和基层服务的瓶颈。
研究院规划的三个智能应用场景正在逐步落地:“人工智能+中医诊断”让中医服务进入千家万户;“人工智能+效率提升”用智能系统改写销售模式;“人工智能+社群服务”则为社区健康管理提供个性化方案。
为了支撑这些智能化应用,研究院专门成立了南阳市现宇数据管理有限公司,构建起产业发展的“数字底座”。

开放合作:独行快,众行远
研究院始终坚持开放合作的理念,与海军军医大学、国防科技大学等15所高校保持紧密合作,设立了北京分院、成都分院、新乡分院多个分院,形成了强大的创新网络。
与大连深蓝肽科技的合作尤为亮眼。“基于靶向酶解的中药纳米化精制技术”项目获评国内领先水平,这项技术让中药活性成分的提取效率大幅提升。
研究院还积极拓展国际合作,引进了首位在沪工作的诺贝尔奖获得者Luc Montagnier,为这座中原城市注入了国际一流的科研理念。
社会服务:根植沃土,回报桑梓
除了商业合作,研究院始终不忘社会责任。100余场专家交流会、8次产品直播指导、40多次校企对接、17项公益标准制定……这些数字背后,是研究院服务地方的赤子之心。
在南阳卧龙民投康宁中医院日间照料中心,“食药同源大食堂”里飘出阵阵药香。老人们在这里不仅能吃到养生餐,还能听到专业的健康讲座。
“我们不仅要推动产业发展,更要让中医药惠及普通百姓。”陈增喜说。
未来展望:打造中医药创新的“南阳高地”
展望未来,研究院计划大力发展六大研发中心,构建更加完善的研发体系。AI智慧中医药、艾草产业、中药材种植、药食同源、小分子肽……每个方向都瞄准产业前沿。
“我们的目标是要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中医药创新平台。”陈增喜望着窗外蓬勃发展的城市,眼中充满信心。
从实验室的微观探索到产业的宏观布局,从传统智慧的守正创新到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,仲景中医药产业研究院正以其独特的创新实践,书写着中医药现代化的生动篇章。在这里,每一味草药都在诉说着新的故事,每一个创新都在描绘着中医药更加广阔的未来。

责任编辑:豫健康1